在1984年(蔡英文女士得博士學位)時有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或軟體?

在1984年(蔡英文女士得博士學位)時有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或軟體?

冼鏡光
October 11, 2019上線
December 27, 2024搬家到此

在復原《冼鏡光的肥皂箱》時並沒有重建所有文章的心意, 因為有些文章的內容時過境遷已經變得沒多大價值、有些文章自己再看一次就不覺得有再花時間的必要,等等。 看到這篇文章時心中的確猶豫,因為寫這篇文章時正值 「1980年代初打字機不能左右切齊」 這個論題從一個歷史現象變成宗教式的政治現象,說不能的人從博士級的大學教授到凡夫走卒、 從電視名嘴到一般寫手都有,都罔顧事實。 但是,說可能的人卻少有動動手找資料的意願,說辭也難以服人。 自己是經過那段時候的人、之後就出國進修了, 對1980年代初期打字機能否左右切齊這個論題是深有體會的,所以才寫了這篇長文。

然而,文章一出就飽受攻擊,扣掉污言穢語之後最常見的就是 「我說如此就是這樣,你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政治、而且引用不實資訊」。 幾年之後的現在(2024年底),到英國提起告訴的都不成功。這真的是應驗了一句老話:

教育不等於智慧

最近蔡英文女士的論文門鬧得沸沸揚揚、轟轟烈烈,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愛談政治, 然而一些名嘴和寫手的說法明顯偏離事實、但卻有不少粉絲推波助瀾把假的變成真的,實在令人擔憂。 這是什麼問題?這些名嘴和寫手說,在蔡女士寫論文時這個世界沒有可以右邊切齊的打字機、左右切齊是在1990年代才「發明」的。 老天爺啊!這些人有沒有一點科技知識,把有的說成不存在,如果不是沒不好好做功課就是無知、甚至兩者兼有。

下面是兩份網站的截圖,我把作者或說話者的名字蓋起來,您不妨仔細看看。 有人(包含一位博士)認為在1984年時打字機無法右邊切齊(忘了打字機也可以接電腦),甚至於左右切齊是1990才被「發明」; 我是不知道該作者從Wiki什麽地方找到的(當然Wiki也未必可靠),但這顯然是錯的。

正因為如此,這篇文章的主旨就在於回溯1980年代打字機和文書處理和軟體的發展, 重要的是此地會加上當時的使用手冊、照片、書本等資料佐證,期望釐清一些史實。 然後,再提供一本和蔡女士同期的劍橋大學、一本在1980年的耶魯大學的論文做例子,說明在1980年就有左右切齊的功能, 甚至於論文中根本就沒有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簽名頁,但都是被認可的博士論文。 最後,我們看看蔡英文女士在國家圖書館中版本的左右切齊問題,以一個用過當時的軟硬體並且寫過書的作者而言( FORTRAN程式語言與WATFIV), 這些論調實在離譜,說的人沒有詳細查証、轉載或轉述的寫手和記者們似乎也只是沒有思考的傳聲筒。 更奇怪的是,台灣學界或電腦界應該有不少經歴過1980年代初的人,但幾乎沒看到他們發聲、指証這項錯誤、而任由其蔓延。

好罷,我們就從打字機說起。

究竟1984年之前有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

這幾乎是個很愚蠢的問題,答案是當然有,而且比1984年早很多!

出版品中左右切齊是十分常見的,下左是一本在1875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數學書首頁,下右是書中的第97頁,紅框中是我們要看的部份:

下面是紅框部位。這幾列中我們看到了單字和單字之間比較長的空間, 也看到了折字的例子(Asymptoten拆成Asymp和toten、Brennpunkten拆成Brenn和punkten),這樣就左右切齊了。

既然那麼久之前排版就有此功能,只要有需要、當科技進展到某個程度自然就會放到一般工作和生活中。 打字機的歷史源遠流長、從14世紀起就出現, 然而第一台在市場上成功進入巿場的産品是在1867年由美國密瓦基市(Milwaukee)的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 在他的朋友Carlos Glidden和Samuel W. Soule協助下完成的, 這台打字機在1874年上市,經過不斷改良後到1880年代才在辦公室中普及成為事務用器材(見下面照片)。 當時每一個英文字母的寛度都相同,也就是說1、I、O、M和W這些字母都佔相同(橫向)空間(看今天的Courier New字型就是如此)。 在這樣的打字機之下,右邊切齊是可能的。

方法很簡單,把單字和單字之間多加些空格就行了。就看下面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名言(上方),如果第一列在 ;the結束, 於是下一列就比較短,若要把第二列右邊切齊,就得加上些空格,這就是下面的第二部分。

簡單地說,如果打完一列時還剩三個空格,於是這三個多餘的空格可以往回加到三組單字之間、由原來的一個空格增加成兩個。 所以一列得打兩次,第一次是打字員打、沒有切齊的,第二是調整過空間的。 在一般打字機下,這當然不可能(因為一列要打兩次),但有些打字機有一個列緩衝區(line buffer), 打字員打字時是存在緩衝區中,按下Return/Enter鍵時才會把調整過空格的內容打出來。 先別說這不可能,在1970年代IBM的打卡機就有這項功能,打字員的輸入會在鍵盤前方的一列小屏幕上顯示,使用人可以修改這一列, 滿意後再按某個鍵把該列打在卡片上。 打卡機可以,打字機當然也可以。另外,1969年IBM打字機可以用磁卡記錄打字結果,一張卡可以記錄一頁的資訊; IBM也同時把IBM MT/ST(Magnetic Tape Selectric Typrewriter)昇級到 IBM MC/ST(Magnetic Card Selectric Typewriter),詳見下文。

另一個方法比較複雜,而且需要更好的硬體支援。有一些打字機有比例空間 (proportional spacing)的功能。 換言之,這些打字機可能把一個字母所佔的空間分成若干段,如果分成10段的話, 當需要比較小的空間時就可以用1/10、2/10、3/10等的距離移動。 當然,當兩個單字之間需要比一個空格還多的空間時,打字機可以一個一個空格打下去, 不足一個空格時就以1/10個空格遞增的方式處理。 更重要的是,每個字母所佔的空間也不是常數。這樣,排版的效果就出來了!

那麼,究竟在1980年之前有沒有比例空間的打字機呢?有!第一台應該是IBM在1941年發表的Executive電動打字機, 但因為支援二次大戰緣故而遲到1944年才上市。 這個網頁 是IBM打字機的里程碑,我還有一本1960年代的Executive使用手冊,下面三頁就是教使用人如何做到右邊切齊的功能:

Wilfred A. Beeching(英國打字機博物館主任)寫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Century of the Typewriter (1974) , 其中談到IBM Executive時有下面一段趣事,多少說明了在1940年代前半段Executive的品質:

這段大意是這樣的(見下面的裁切)。 IBM Executive的第一批(有比例空間)曾經給了(美國)小羅斯福總統,而小羅斯福的私人打字員用這型打字機作業, 其中有一封寄給英國首相邱吉爾的信。 在回函中,邱吉爾說他理解兩人的書信往返十分重要,但是絶對沒有用印刷的必要!

從1961年起,辦公室事務用的頂級打字機之一是IBM Selectric,我也有一台專打英文文件用, 它使用一個上面鑄了字母和標點符號的球型打字頭(那時叫做滾球打字機),速度超快,但Selectric沒有比例空間的功能; 換言之,所有英文字母和標點符號都使用相同寛度,要右邊切齊就只能在單字和單字之間增加空格數(前面說過了)。 然而,1970年Andrew Gabor博士發明菊輪打字(或印字)機,這型打字機把IBM Selectric的球型換成一個圓盤, 其實就是把傳統打字機的「字桿」收集成一個圓型(見下面照片)、速度比IBM Selectric快兩到三倍, 這一型印字機由Diablo Data System發售,通常叫做菊輪打(或印)字機或輪盤打字機。 全錄公司(Xerox)在1970年代買下Diablo、推出了Diablo 630印字機,它的溝通界面成為電腦和菊輪印字機的標準。 為什麼要提Diablo 630,因為它也有比例空間的功能; 晚幾年後,全錄推出Diablo 1620(1976年) ,它可以是單純的印字機(Diablo 1610)、也可以是加上鍵盤的打字機(Diablo 1620), 事實上它是個電腦終端機(Diablo 630也有帶鍵盤的終端機版)。 正因為Diablo産品有比例空間的功能,右邊切齊就不會是問題了。

全錄打字輪盤(取自Wiki)

Diablo 630

Diablo 1620

Diablo菊輪印(打)字機在1980年代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的, 因為所有Diablo印(打)字機都能接受許多控制用的逸出序列(Escape Sequence,以ESC為首的一串字元), 這些包含了控制單字(甚至字母)之間的空間等,於是給文書處理軟體非常大的處理彈性。 Diablo的印(打)字機市場上比較少見,因為很多電腦公司(比如DEC,Digital Equipment Co.)會改掛自己牌子上市。

在1980年代中葉,不少日本廠商也加入菊輪印(打)字機生產行列,譬如Brother就生產過菊輪式打字機; 我自己也有過一台NEC的印(不是打)字機,接在PC上打英文報告,右邊切齊完全沒有問題。 另外,菊輪也有個變形,那些字桿並不成圓盤狀,而是折起來像是圓錐型。 我的經驗是,固然菊輪和IBM滾球一樣可以隨時更換字體,但一些菊輪的字桿比較容易斷裂,所以會把常用的字體多買一個菊輪。

您或許會說,這也是用了電腦。 未必,一位受過訓練的熟練打字員(多為女性)對處理右邊切齊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見IBM Executive打字機的說明)。

寫到此地,覺得有一套系統不得不提,這是IBM MT/ST, IBM在1964年推出史上第一套文書處理(word processing)系統,它不是電腦(個人電腦尚未出現)、而是用電子機械的方式完成。

前面提過,IBM在1961年推出滾球打字機Selectric,把一般文書處理作業加到Selectric中變成一套文書處理系統是很自然的想法, 於是IBM MT/ST應運而生(1964),此地MT和ST分別表示Magnetic Tape和Selectric Typewriter。 IBM MT/ST是一整套系統,包含固定在桌上的Selectric打字機、一台和Selectric相連的半吋寛磁帶機、 磁帶機下方的桌櫃是整個系統的電路。 使用人的輸入儲存在磁帶中,也可以修改磁帶中的文件,再用Selectric打字機印出來, 於是在最終版印出來時右邊切齊就根本不是難事。 下面第一張照片中,操作員前方的是Selectric打字機,她左方是磁帶、右方是IBM MT/ST的主控台(主機), 第二張照片中主控台就更清楚了。

兩年之後(1966年)IBM推出新的Selectric打字機、叫做Selectric Composer,它仍然使用滾球、但是加入了比例空間功能, 這就可以很漂亮地左右切齊了。 IBM也同時推出IBM MT/SC(Magnetic Tape Selectric Composer),這是一套更好的文書處理系統, 當然可以左右切齊、中央對齊、折字、等等都可以在最後列印時完成、而且輸出速度是每秒14個字。 這些都是後來文書處理軟體的基本功能,但是在1960年代這些系統連個顯示器都沒有! 所以,這是以文字為主(text-based)的文書處理系統。

1960年代IBM Selectric Composer打字機

三年之後(1969年),IBM推出IBM MC/ST(Magnetic Card Selectric Typewriter), 把IBM MT/ST的磁帶換成磁卡,系統變得更小更靈活。 然而IBM在文書處理的獨大局面也開始下降,因為王安的文書處理系統也逐漸蠶食了市場, 而且不足十年後微電腦興起,CP/M加上WordStar實在不輸IBM MC/ST這些事務用系統而且更便宜。 IBM PC以及稍後的Apple Macintosh出現後,文書處理幾乎就是微電腦的必備功能,這些專用系統就逐漸退出市場。 IBM MC/ST的文獻不多,但這支當年的廣告片 頗能說明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的文書處理的困境和更好的系統的需求。

因此,蔡英文女士讀博士時(1980年代早期)當然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或(非電腦)文書處理系統可以用; 我不知道她用的是什麼打(或印)字機,如果她的博士論文中有右邊切齊的部分,就應該有機會用到有此功能的打字機或系統的。 所以,那些網路上說蔡女士讀博士時沒有右邊切齊打字機可用(或是1990年才發明右邊切齊)的寫手或名嘴根本就是胡扯。 走筆至此,突然想到20世紀最了不起的數學家之一Herman Weyl,他在他的名著序中有感於當時年青數學家不怎麽知道前人的成果, 於是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古典文獻、 並且說:「時下的年青人過份追求時新,而忘了新與舊之間的聯繫。」 (這是意譯、而非直譯)。 台灣是否也有這個現象不得而知?現在的科技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展出來、而不是突然出現的。 不知以前的發展而以今非古,除了無知(或大頭症)之外還會是什麽?

WordStar文書處理軟體

如果從1980年代初就開始玩電腦(譬如國內山塞版的Apple II、宏碁或神通),不論用過還是沒用過,多半會聽過兩個軟體: WordStar和dBase。後者是個資料庫軟體、前者就是文書處理軟體。

在1970年代末最通用的作業系統是CP/M-80。 系統是為Intel 8080/8085這些8-bit的CPU寫的,作者是Gary Kildall,在1977年上市。 WordStar是在MicroPro公司的Rob Barnaby在CP/M下發展出來、在1979年上市。

國內流行的Apple II在1977年6月10上市,用的是和CP/M不同的CPU、叫做6502,作業系統是Apple DOS, 所以不能用CP/M下作業的WordStar。 Microsoft在1979年4月2日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項硬體産品: Microsoft SoftCard;SoftCard是一片給Apple II用的介面卡,上頭有一顆和Intel 8080相容的CPU: Zilog Z80和一些其它晶片,插到Apple II的介面槽中、再用Microsoft提供的CP/M系統磁片開機, Apple II就可以使用CP/M,當然就可以使用WordStar了。 接著,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了IBM PC(Personal Computer), 它使用在結構上和CP/M非常相似(事實上是修改CP/M而來)的PC-DOS(非IBM PC用MS-DOS), Rob Barnaby的助手Jim Fox在1981年把CP/M版的WordStar移植到MS/PC DOS上, 所以國內的山塞PC恐怕都會附了免費的WordStar和dBase。

在1980年代初期到中期,WordStar在Apple II和IBM PC上可以說是一個必備的文書處理軟體, 後來被Word Perfect取代、Word Perfect又被Microsoft Word取代。 因為右邊切齊在19世紀的出版品中就出現,1944年的IBM Executive打字機、1966年的IBM Selectric Composer打字機、 1970年代的Diablo菊輪打字機都有比例空間的功能(當然也能右邊切齊), 因此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文書處理軟體不太可能會忽略右邊切齊這一項。

WordStar在第一版就有右邊切齊功能,我已經找不到第一版的使用手冊,不過網上仍然可以找到1983年的3.3版手冊, 下面是手冊中討論右邊切齊的操作(使用^OJ,^是鍵盤上的Ctrl控制鍵、J是Justification的第一個字母)。

下面是WordStar在80行顯示器上的情況。 為了右邊切齊,第二列的WordStar和is之間、is和highly之間、very和visible之間、 以及Watch和the之間有兩個空格(而不是一格)。

要注意的是,這是24列80行的終端機、而不是目前的bit-map顯示方式,每個字母的寛度是一定的, 所以只能在單字和單字之間加上空間實現右邊切齊。 後來的文書處理軟體支援比例空間的印字機,右邊切齊就做得更細膩了; 再晚些點陣(matrix)和雷射印字機出現,單字以圖型方式顯示,比例空間就做得更好。

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不少打字機並非絶粹的打字機,而是通常有RS-232序列埠(或平行埠)的印字機, 接上電腦後就成為輸出設備(譬如前面提過的Diablo機型)。 當然,文書處理軟體就可以控制打字機輸出排版完成的文件。

TeX系統

TeX是Donald Knuth在1978年推出的,但指令集到了1980年代中期才固定。 TeX不是個文書處理系統、而是個排版系統,使用人把排版的指令夾在文字檔案中,TeX讀取這個文字檔、依排版指令處理檔案, 輸出會儲存在一個DVI(DeVice Independent)檔中。 DVI檔案所儲存的是TeX處理過的資料,這些資料和使用的輸出設備無關, 要輸出DVI的(TeX的排版)內容需要DVI檔到輸出設備的驅動程式, 早期最常見的是PostScript(PS)驅動程式,因為PostScript在早期的圖形終端機(譬如X視窗系統)上很普遍、 而且也能輸出到點陣印字機和雷射印字機,近來的輸出則是從DVI到PDF。 換句話說,文字檔被TeX處理過後成為DVI檔,然後再用一個驅動程式把DVI檔轉成能夠列印或顯示的方式。 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個極大好處,TeX根本可以不考慮輸出端的細節,而把輸出的工作交給從DVI到輸出設備的驅動程式。

然而,TeX的最大缺點(對習慣使用文書處理軟體的人而言)就是在輸入時無法看到輸出的結果,很多人是很難習慣的。 反之,正因為TeX有更大的處理彈性,TeX的排版結果要比Microsoft Word這些馬上可以看到結果的文書處理軟體來得漂亮 (特別是處理數學符號和方程式),不過代價是得學會TeX的許多排版指令。 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這些指令固定,總是比Microsoft Word中每一次改版都讓我找不到上一版中用熟的功能好很多。

前面提過,TeX最大也最好的功能就是處理數學符號和方程式,所以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以及若干工程領域中TeX是非常普遍的; 更重要的是它免費,而且支援Linux,macOS和Windows。 由於TeX不十分好用,Leslie Lamport在1983年推出LaTeX,它有一組比TeX簡單而且比較好用的排版指令、 但是使用TeX産生輸出。LaTeX是在學術界非常普及的排版軟體,許多期刊和會議都會規定使用LaTeX排版。

下面是LaTeX輸入檔的一段,兩個$號之間的是排在一列中的數學式、 \[\]之間的是另起一列的數學式; 所有LaTeX的排列指令都是用反斜線開始,譬如 \Huge(超大字體)、 \bf(粗體字)、 \noindent(不縮排)等等。 此地一共有三段(都右邊切齊)、一道式子和若干以等號對齊的數學式。 字型用的是標準Computer Modern,在LaTeX之下有很多種不同的字型、特殊符號(甚至化學符號和音符等等)。

這是處理過的結果,是不是很像印刷品?

要注意的是,在LaTeX下左右切齊是個約定的設定。 有很多LaTeX字型是免費的,當然也有一些字型不便宜,這就端看該字型的複雜度。下面是換了一組字型的結果:

看看蔡英文女士的博士論文,很明顯的不是LaTex或TeX産生的,所以就不再做進一步討論了, 雖然以時間而論蔡女士的確有機會用到TeX甚至LaTeX。 或許,蔡女士所在單位沒有安裝這個系統(畢竟經濟和法學似乎沒有很多對數學方面的排版要求)、也或許沒有合適的印字機也不一定。

另外,Unix系統(1984年前Linux尚未出現)上在1980年代早期也有troff這個排版系統可用,但個人的經驗是它不如TeX/LaTeX好用。

如果您寫作時常用到數學符號和方程式、編目次、加腳註、編索引等等(譬如碩士或博士論文),建議您弄一套LaTeX試試, 不過這是英文為主的,如果要用中文(Unicode字元)的話不妨考慮其它版本(譬如LuaTeX等等)。 以往國內曾經有過CTeX,但好像並未成為風潮。用Microsoft Word處理上面提過的數學式子會把人逼瘋, 縱使裝了MathType這些軟體也一樣!

若干例子

接下來我們看看若干在1980年代早期的博士論文。 第一本是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John James de Pont的博士論文,下面是第一和第二頁(請注意頁碼), 題目是Essays on the Cyclide Patch,出版時間是1984年8月,比蔡女士的晚幾個月。 首先,這篇博士論文是用Essay,因為論文中有四項重要貢獻、每一項都自成一文,這是用Essay的意義。 有人攻擊蔡女士的博士論文就是幾篇essay、不夠成論文的規格,這個觀點很難成立,de Pont的博士論文就是一例。 正確地說,要批評的是每一章中貢獻的內容和深度,而不是論文是否是若干篇essay。 個人並不十分瞭解蔡女士的論文內容,所以就略過評論這一關。要提醒您的是, de Pont這篇博士論文在1980年代下半還算是有點影響力的,但沒有人說這不是博士論文。

論文的第3頁和第4頁是abstract(見下面照片)、和關鍵字(keyword);第四頁是誌謝。

接下來是第5頁和第6頁。 第5頁是有關原創性的說明和作者的簽字,到了第6頁(和第7頁)就是目次了,第8頁是正文的開始。 陰謀論者馬上會說沒有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的簽名頁(蔡女士的博士論文也如此),造假的! 然而這本論文是我在二十多年前花了點錢向劍橋大學圖書館買來的,依陰謀論者的直覺來看豈不也是有問題? 我再查了手上若干博士論文(連我自己的),發現不少沒有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簽名頁,但有些卻有。 這有點讓我毛骨悚然,這些人居然可以因為沒有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簽名頁而否定我論文的存在,真可怕。 想了想成因可能十分單純,因為這些人大多數說他們的論文是有口試委員簽名頁的; 然而蔡女士的論文是三十多年的事,那時的制度和今天的早就不知道改了多少次。 其次,歐美不少國家的教育部是管不到大學的,所以大學有相當的自主權、自己訂定合宜的規範, 不像我們的教育部一條鞭、什麽事都要插上一手。所以,以今非古通常是搞錯對象,紮個稻草人亂打,徒然亂了章法。

下面是de Pont博士論文abstract(第2頁)最後一段的裁切。 這一頁是左右切齊的,誰說1984年時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和軟體? 在最後一段的裁切中,我標出了單字間多過一個空格的地方。 坦白說,我不知道de Pont是用什麽系統處理的,但蔡女士和de Pont在同一時間在英國做研究、寫論文, 兩人有可能使用類似系統,畢竟學術界使用的器材通常都大同小異。

下個例子的作者就非常有名了,他是1980年取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Bernard Marie Chazelle。 手上的這本論文是付錢向U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從縮微影片印出來的, 目前UMI已經演變成大多數做研究的人都知道的ProQuest。 下面是該論文的第1和第3頁(第二頁是版權頁),第三頁的abstract是左右切齊的(別忘了這是1980的論文),abstract延伸到第4頁:

下一頁上是法文A mes parents,就是To my parents的意思,但該頁沒有編頁碼。 第4頁到第6頁是誌謝,第7和第8頁是目次,接下來就是正文了。 下面是第4頁和第7頁;換言之,Chazelle的論文也沒有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的簽名頁,難道也是假的?

下面是論文的第46頁(有些系統在排正文時用阿拉伯數字,序到目次等用羅馬數字), 紅框部份在本頁下方,我用藍框表示因為右邊切齊而引入的空間。

回頭看蔡女士的博士論文

接着我們看看蔡女士在國家圖書館保存的博士論文。 下面是該論文的abstract(左頁)和簡介(右頁),很明顯地abstract是右邊切齊、但簡介卻沒有, 事實上大部份的論文都是左右切齊的,沒有左右切齊的頁數實在不多。

瀏覽整本論文,首先發現的是蔡女士使用的軟體右邊切齊功能不十分理想,有些列少了一兩格、另一些列可能多出一兩個字母, 當然這也可能是蔡女士在輸入時沒有把軟體的設定弄好,不過這是很小的問題。 整本論文中絶大多數的頁是左右切齊的,沒有右邊切齊的頁(除了簡介中的18頁)絶大多數在每一章的頭一兩頁或最後的一兩頁, 比較多的是第356到第364頁,這也是一章的最後幾頁。 有一位看過論文的人說這很奇怪,我倒並不覺得如此,因為曾經有過類似經驗,雖然未必和蔡女士當時的情況相同。 首先,在1980年代前半輸出的速度很慢(矩陣和雷射印字機還沒出現),印完一本幾百頁的報告很費時, 萬一在某頁上有問題時怎麽辦?視情況的嚴重性我通常會修改,然而修改後可能會改變已經完成的頁面和頁碼那就嚴重了, 所以修改時一定得做到不會改變頁碼、也得讓重打的頁數降到最低,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第二,這些頁可能重打過,印出來後再換掉原本的頁(而且頁碼和頁面不變), 如果重打時為了某種原因而沒有啟動右邊切齊以便達到期望的結果時,出現那些沒有右邊切齊的頁就不稀奇了。 坦白說,在以前出(中文)書時,打字小姐還可能會重打一兩段、剪下來貼到印刷稿上呢!所以,這些瑕疵根本就不是問題!

再看看博士論文中右邊切齊的結果。 下面是蔡女士博士論文第一頁和該頁最後一段的裁切,裁切中的藍框就是大過一個空格的部分, 兩條紅線大致上指出不同列上的同一個位置;換言之,蔡女士在這一頁上似乎沒有用到比例空間的印字機。

下表是一份我大致瀏覽蔡女士博士論文後得來(有關右邊切齊)的結果,雖然未必十分準確但八九不離十。

扣除簡介部分的18頁,正文共365頁、但有24頁沒有右邊切齊,約佔全文的6.5%。 很有趣的是,這些沒有右邊切齊的頁幾乎都出現在章頭和章末,在表中記錄了11個沒有右邊切齊的所在, 出現在一章最前方、中央、最後結論、和腳註部份的各有3、1、4和3項。 我們寫長文時(至少本人就是如此),開頭的開宗明義和結尾的結論最難寫得好、反而是中央舖陳開展的部分比較容易寫, 因此修改開頭和結尾部分在整章寫完後再修改的可能性較大,可別忘了每一章最後還有腳註(footnote)。 因為改動後要維持原頁碼不變(不能加頁也不能減頁),而且還得顧到和未改動的下一頁的連貫,這不容易, 有時在頁中加空格減空格甚至提前換列都有可能。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文書處理觀點看三十多年前的系統。 舉例而言,在第230頁上有*105這個標記,它表示第105號腳註(見下面照片)。 今天的習慣處理方式是把105寫成上標,而腳註則是放在該頁下方(或下一頁)並且用較小字體處理。 Microsoft Word中的做法則是用EndNote,這是蔡女士博士論文的方式。 因為腳註的標記不是用上標,而是用*開始加上號碼,想來蔡女士用來處理博士論文的軟硬體不十分理想, 一章中修改過後要維持原頁碼恐怕不容易; 再者,這些腳註號碼或許也是人工處理的,重複或遺漏極有可能。 本頁上還有一個手寫的更正,或許是論文已經完成後才發現問題,才硬着頭皮改的。

總之,個人覺得以右邊切齊的角度切入而言,這本論文實在沒多大問題,6.5%(24頁)未右邊切齊的頁數不能算多, 要有什麽指責的話,充其量就是她不慎重其事而已。用1980年代沒有右邊切齊的軟硬體指責論文是假的, 實在是無的放矢,吃飽撐了、閑著沒事雞蛋裡挑鋼筋水泥(這不是我發明的)而已。

結論

看完上面的討論後,相信您必定會同意「1984年時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和軟體」以及「左右切齊是1990才發明」 的這類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當然,以此推論蔡女士的博士論文是假貨的說法也不成立。 會這麼說和做如此推論大多是意識形態作祟,編織一個稻草人猛打、自求爽快而已。 啊!突然想到一定會有人送我一頂1450大帽編入綠網軍吧? 如果真的如此,行為就真的很齷齪,把就事論事這件事無限上綱到意識形態的鬥爭了。 所以,有此想法的人,省了吧。

在寫這篇文章時,看到蔡女士畢業的倫敦政經學院(LSE)在10月8日 發佈消息回應有關蔡女士學位和論文的課題,以下是該新聞的截圖:

這段大意是說蔡女士的確在1984年取得博士學位、而且校方圖書館也收到博士論文。 事實上,在蔡女士當選後LSE就發表了賀詞,同樣指出他在1984取得博士學位:

聽說有名嘴還要到倫敦去告LSE,看來就更滑稽了。 不少台灣人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幻想出很多陰謀論的線索入人於罪、要人自証清白, 而不是一個民主法治國家應該有的無罪推定,指控人得舉証(而不是陰謀論)。 這個1980年代早期沒有右邊切齊的打字機和軟體就是個典型的、自己幻想出來要入人於罪的好案例。

看完這篇文章後您有何感想我不知道,反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事實在眼前也如此,因為你說的不是事實。 不論如何,我完成了身為知識份子的責任,至於名嘴、寫手、意識形態份子如何想我是無能為力的。 總之,鑑古知今應該是我輩必須要有的能力,切斷古與今的臍帶不太可能有大成就,當然以今非古更是不可取。

參考文獻

  • IBM Selectric Composer的原始技術文章(1968): J. S. Morgan and J. R. Norwood, The IBM Selectric Composer: Justification Mechanism,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12 (1968), No. 1 (January), pp. 68-75. (PDF檔)
  • IBM Selectric Composer影片: 這是介紹Selectric Composer打字機的簡介,請注意到輸出部份右邊切齊的現象
  • 1975年文書處理影片
  • 1969 IBM Magnetic Card Selectric Typewriter MC/ST 影片
  • 1983年 The Computer Chronicles有關文書處理影片(坐在右邊的主持人是Gary Kildall,CP/M的設計人)

更新紀錄

  1. October 11, 2019上線.
  2. December 27, 2024搬家到此.